心肌缺血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长夏补脾正当时丨养脾胃就是养元气,养元气
TUhjnbcbe - 2022/6/21 15:11:00

夏季养生

《*帝内经》中《脏气法时论》讲到“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

人们常说“人活一口气”,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其实这口“气”来自于——脾胃!

“脾胃一伤,则五脏皆无生气。”养好脾胃是全身健康第一步,也是抗癌第一步。

夏天既是脾胃最脆弱的时候,又是养脾胃的最佳时机。人的脏器靠脾胃养,湿气不祛,脾胃难以正常运作。

为何夏季养脾胃?

不同于我们熟知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医把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季。而其中的长夏指的就是农历六月。

长夏季节多雨潮湿,水汽上升,空气湿度大,加之或因外伤雾露、或因汗出粘衣、或因淋雨涉水、或久居潮湿之地,人体易感受湿邪而引发诸多疾病。

中医理论认为,长夏季节在脏为脾,五行属土。

脾脏的特点是“喜燥而恶湿”。长夏是湿热多雨季节,湿和热都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六邪之一,“湿气通于脾”,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关键,如果脾胃不好,气血就会出现生成不足,身体各个部分得不到滋养,就会百病丛生,长夏是脾脏保健和养治的重要时期。

一年四季补脾是一切疾病治疗的关键。

什么是脾

中医与西医对比

西医脾:在西医中脾只是作为一个脏器,属于免疫器官。脾脏占有全身的1/4的淋巴组织,脾脏中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所以是人体最大的一个免疫器官同时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由此看见脾对人体的重要性。

中医的"脾"指的是身体器官的功能。在中医理论中脾虚泛指是脾气虚损造成的一系列身体脏器失调的多种生理现象。脾虚包含运化失常导致营养吸收出现障碍,水液失于布散导致体湿痰多,甚至是出现败血症。肾有先天之本的说法,而脾则是后天这本,是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脾虚不宜小看。

脾与五脏的关系

脾胃出了问题,很可能连累五脏。中医里有一句话,“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养脾胃就是养元气,养元气就是养生命”,脾胃健康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

心脏

脾统血,心主血,心的血脉需要脾胃化生的气血来不断的濡养,如果失去脾胃气血的营养,人就会出现失眠、心悸、六神无主等等症状。心率失常80%都是由于心肌缺血引起的,一旦脾出了问题,不能化生气血,就会导致人的心血失调,引发心脏疾病。

肝脏肺

肝与脾胃互相影响。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所说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脾胃也会影响肝脏,比如脂肪肝出现的根源就在于脾胃无法良好消化食物,使得垃圾处理困难,从而影响肝的供血和其他功能。

肺脏

脾与肺就像一对母子。脾胃功能差的人,会感觉乏力,肺气虚,容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肺通过管理体内的气,协助心脏治理全身。然而,肺气的盛衰,取决于脾胃的强弱。

肾脏

脾虛往往肾也虛。肾的精气强弱,和脾胃是否健康有关。长期脾虛会导致肾虛,表现为心里烦热、容易盜汗,或者畏寒怕冷、手足冰凉、宫寒不孕、腰膝酸软、面色发灰黑、发质差。

补脾胃正当时

精选食材,科学配伍,补脾胃,正当时!

山药

健脾,补肺,固肾,益精。治脾虚泄泻,久痢,虚劳咳嗽,消渴,遗精、小便频数。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薏米

食药两用,健脾益胃,补肺清热,降血脂,可预防心血管、癌症等疾病。

芡实

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之功效。常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茯苓

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泻膀胱,益脾胃。治肾积奔豚。

莲子

具有补脾止泻,止带,益肾涩精,养心安神之功效。

赤小豆

有行血补血、健脾去湿、利水消肿之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夏补脾正当时丨养脾胃就是养元气,养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