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工作那会儿,经常听到老师说心肌顿抑、心肌冬眠啥的,完全是云里雾里,懂不起,为了“装懂”,就去看书,结果看了还是不怎么懂,好像太深奥了。上了这么多年班,再回头看书的时候,心里就有点谱了。
现在,我把这个小知识点的定义和临床相关的东西,加上自己的一些感悟思考,发出来哈,有些话是自己思考的,不对之处,还望点评指证,谢谢。
正常情况下,在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下,心脏的需氧及冠脉的供氧是平衡的。所以各位老师随便蹦跶,不用担心心绞痛!
血管狭窄<50%时,心脏的供需基本上不会失衡,不会有心肌缺血症状,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也少有异常。个体差异除外,笔者就见到一个狭窄30%的持续性胸痛,抗栓治疗后就好转,所以,事无绝对。所以我想,这也是为啥子冠脉狭窄大于50%诊断冠心病的条件吧。当血管狭窄50-75%,安静时候基本上可以通过冠脉储备代偿,而运动、心动过速等需氧量增加的时候,就会出现心肌缺血的症状及心电图表现,这种情况称之为需氧量增加性心肌缺血。这是引发大多数稳定性心绞痛的机制。
我想这个应该很好理解才对,这就像神医喂猪,啊这个比方土是土了点,但是基本还算形象。猪越长越肥,自然吃的越多,50kg的猪和kg的猪吃的东西那肯定不是一个等级,这是猪的需求量增加。你按照50kg的食量来喂养kg的猪,自然kg的猪就吃不饱,不过吃一点是一点,有总比没得好,kg猪吃了50kg猪的食物,暂时温饱,不会闹,当吃的食物消耗殆尽,仍然饥饿的时候它就闹腾了,这就是稳定性心绞痛发作了~~
另外,当硬化的冠脉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或者正常的冠脉痉挛,冠脉的供养明显减少,发生心肌缺血,这种称之为供氧减少性心肌缺血,这是大多数心肌梗死/变异性心绞痛的机制。
又拿喂猪当比方,比如:神医这几天忙,不务“正业”了,天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