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医疗水平的提升,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水平已得到了提高,缺血性心脏病的防治已走入医师的视野。能诱发心力衰竭的疾病有很多,包括左室室壁瘤、结构性心脏病等。厦门医院在这些方面的探索一直走在我国前列,并与世界上技术发达国家相接轨。为进一步了解厦门医院在这些方面的发展,《门诊》杂志特在厦门召开的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年会暨第九届海峡心血管病高峰论坛(CSCSF)期间,对厦门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导管室主任肖国胜教授进行采访,肖国胜教授详细讲解了这些方面的历史与进展。
《门诊》:在临床实践中,并非所有左室室壁瘤形成的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都能够达到最优化的抗心衰治疗效果。随着技术的探索,厦门医院在左室室壁瘤折叠术方向,有着非常不错的进展,请您分享一下相关经验。
肖国胜教授:尽管许多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了再血管化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因再血管化治疗的延误而出现左心室大面积心肌梗死,形成心尖部室壁瘤。目前,对左室室壁瘤的治疗方式主要为外科治疗,但创伤较大。微创左室室壁瘤折叠术是在TEE(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和X线引导下,从右侧颈内静脉引入鞘管,通过Swan-Ganz气囊漂浮导管,在右心系统放捕捉器,通常将捕捉器置于肺动脉部位。另一边,在体表第4、5肋间定位,穿刺左心室游离壁的瘢痕组织,在鞘管帮助下,导丝从左心室进入,穿过室间隔,再到右心室,在右心室被捕捉器捕捉。此时,在左心室、室间隔和右心室之间建立了一个通道。随即,从上腔静脉通道,将铆钉固定在右心室室间隔部位。另一边,在左心室游离壁放置铆钉。通过机械牵拉两边的铆钉,将间隔部和游离壁“折叠”,根据超声、造影结果决定铆钉对数,从而将左心室前壁坏死部位“折叠”,达到减容的目的。欧洲最早开始尝试对这类心衰患者进行微创左室室壁瘤折叠术,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团队在王焱教授的带领下,近年来也在国内对这一治疗方式进行尝试,就现有的临床实践而言,效果较好。但仍需要进一步通过大规模临床研究以及长期随访结果,来验证这一方式的疗效。
《门诊》:缺血性心脏病常合并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现阶段对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瓣膜,分为置换术与修补术。针对瓣环的手术则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请您分享一下,厦门医院在这方面的进展。
肖国胜教授:二尖瓣反流(MR)是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经导管二尖瓣修复的微创介入治疗的发展越来越热。我们团队率先在亚太地区,应用AMEND?系统开展微创二尖瓣环成形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微创二尖瓣环成形术这项高难杂交手术适用于外科手术风险高或不能承受外科手术的功能性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该手术的难点在于需在体外操作AMEND系统,将“D”型成型环在二尖瓣这一极为狭小的空间内精确释放,并先后铆钉二尖瓣环的后半环及前半环,从而达到缩小二尖瓣环的目的,这一步操作要求非常精准,稍有不慎便会损伤周围组织,引起并发症。现阶段,我们也只在初步探索阶段,未来会继续探索,并在植入瓣环后再套入瓣膜,以取得更佳的临床效果。
《门诊》:结构性心脏病中,不仅包含了二尖瓣疾病,还包含了主动脉瓣疾病。主动脉瓣疾病的治疗发展非常迅猛,如今主要面临的难度有哪些?
肖国胜教授:我国主动脉瓣疾病的治疗发展非常迅猛,治疗技术与器械已逐步成熟,医师的规范化治疗也已逐步完善,这些都表明我国在主动脉瓣疾病治疗方面有着很好的救治水平。但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许多患者并不了解自身的病情,从而不知道进行救治。主动脉瓣疾病的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已明显增高,如不及时治疗,预后很差。我们需加强患者教育与宣传,让更多患者能第一时间明白自身的病情,及时就医;同时,还需加强患者对医师的信任程度,让他们放心就医。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门诊》杂志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