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是不一样的医师故事
扣人心弦,结局却十分美好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则惊心动魄的故事
记得
那是五年前一个初秋的午夜。
十二点左右
医院
就诊者是一名40岁左右的男性
突发胸闷、胸痛1小时。
我们迅速为患者办理了住院手续
医生立即为患者做床旁心电图
患者突然“啊”的一声大叫
呼吸心跳突然停止。
危急值班医生立即意识到,患者可能出现了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于是立即启动了抢救程序:呼叫抢救小组、生命体征监测、静脉通路支持、心肺复苏药物、麻醉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等各项措施,全院的急救骨干们迅速到达抢救现场。
我们也积极向患者家属通报病情,目前患者的情况危急,不能进行转院。患者家属对病情的严重性以及结局表示了担忧,可是患者家属在此时还在不断的鼓励着我们:“医生,你们尽力抢救吧,所有后果我们自己负责”。一句朴素的话,却不断的在我们抢救小组人员的耳边响起。我们的压力很大,医护人员们都默默的承受着来自家属内心的话语,我们,只有竭尽全力的救治患者,才是对患者及家属最好的交代。
喜悦抢救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心脏按压的医生们一轮又一轮的接替着,抢救药物一滴一滴的流入到患者的体内。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突然心电监护上出现了患者的自主心率,患者心跳开始恢复了!接着颈动脉有搏动了!
我们都很激动,病房里一阵雀跃。我们立即向患者家属通报了此情况,患者家属的眼泪在眼眶里不断的滚动,“谢谢,谢谢!”
可是我们高兴的太早了,患者目前的情况,一旦停止心肺复苏,心率就随之停止。患者必须马上开通冠脉血管,否则抢救不可能成功,可是我院不具备急诊冠脉介入能力,怎么办?这时,已经是凌晨2点钟了,患者能否立即转院进行急诊PTCA?
纠结我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以及心内科监护病房,得到的答复是“不用转院了,没有什么希望!”。这句话一下子击倒了患者家属,也给我们抢救小组重重的一击。患者家属瘫坐在地上,喃喃的说“求求你们了,尽力抢救吧”。望着家属无助而又乞求的眼神,我们内心十分的沉重。
怎么办?放弃心肺复苏,患者必定会死去,不放弃继续心肺复苏,冠脉没有血供恢复同样患者也会死去。突然,我们脑中一闪,“溶栓!对,溶栓!”可是患者在心肺复苏中,目前还没有在心肺复苏时静脉溶栓的先例,万一……我们纠结着,衡量着,可是患者情况很危急!我们的主任,一拍脑袋,说:我去和家属谈,溶栓!
欣慰当主任和家属交代可以溶栓试试,但是风险会极高的时候,家属一咕噜从地上爬起来立即说:“我同意,赶紧的,一切后果我们自己负责”。
又是一句朴实的“我们自己负责”。这简洁的话语,让我们在场的医护人员感到无比的欣慰。即便是有多大的风险我们也要试一试,否则一个年轻的生命就会离去,一个家庭面临着巨大的灾难。简短而又快速的溶栓签字后,我们开始了溶栓治疗。
成功时间在不断悄悄的流逝,心肺复苏还在持续中,我们焦急的等待着,我们感到每一秒钟都是那么的漫长。此刻,手表的时针已经指向了凌晨三点。
“有了!有了!”心脏按压的医生说,大家立即围了上去,心率有了,不需要按压了!
“血压有了”又一声喜讯报来!紧接着在三点三十分,呼吸机传来“嘀嘀嘀”的报警声,患者有自主呼吸了!很快呼吸机撤了,心肺复苏停止了,患者在药物的维持情况下,生命体征较为平稳,但是由于长时间的脑缺血,患者还处于昏迷状态,需要进一步的脑复苏。我们再医院的电话,欣慰的是,终于医院就医了。
信任凌晨五点,救护车满载着希望呼啸而去,患者医院。
清晨七点,天气晴朗,透过病房窗户,我们可以看见天边最美丽的朝霞。
查房、门诊、输液,又开始了新的一天。
半个月后的一个上午,一对中年夫妇手捧医院。患者一直在重复一句话,“谢谢,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命。”其实我们要说,我们更想说:我们要感谢的,是你们。是你们的信任,让我们无所畏惧;是你们的信任,让我们敢于冒险;是你们的信任,让我们同心协力!
感谢信任,因为信任,所以有了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感动和美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