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画临摹教学中的再思考
【摘 要】国画临摹教学,不仅是单纯技法上的训练,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对于学习绘画者来说,临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而笔墨技法与造型能力是学习国画必须要经历的一个教学过程。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如何选择临本,临摹方法及其注意问题等方面对国画临摹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
中国论文
【关键词】国画;临摹;思考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15)
一、国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画教学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中多以临摹为主,范本大多为教师自己的范画,成绩的评定由教师一锤定音,使得学生对绘画产生乏味枯燥感,丢失了与生俱来的表现潜能及全面发展的可能性。经过数年的国画教学实践,本人发现了国画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几个问题:其一,把国画的教与学局限在技法训练之中;其二,在思维方式上缺乏正确的导向与培养,无法把国画造型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其三,由于对国画概念的忽视、本质与内涵的模糊,造成教学目的得不到正确的贯彻与落实。
二、对国画临摹的分类再认识
临摹可分为三个阶段:对临、背临、意临,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对临是边读边临、边看边画的临摹手法,是解决基本用笔用墨的方法,首先从常用的技法着手,秉承前人用笔用墨的基本技法训练,重点掌握各种常用技法;背临是在掌握一定的笔墨和造型能力基础上,有方向地整体提高自己艺术能力的临摹方法。背临要求神韵和笔墨情趣贴近原作,但要把题材、构图、技法等变成自己的东西;意临是临摹的高境界,是在掌握前辈笔情墨趣的基础上,在形象创造、章法布局上求变化和创新,加速艺术成熟的临摹方法。
三、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临摹方法和步骤
临摹质量的好与坏是由临摹方法决定的,所以在临摹之前首先要做到临摹与赏析相结合,不能傻临。要科学地解读、分析、了解临摹作品的笔墨造型特点等,即使是临摹历代名家的典型作品,也要认真解读,因为临摹不但要解决技能技巧、笔墨造型等问题,也是理解与体味中国传统绘画的过程。在临摹过程中,要学会品味、比较优劣雅俗,判断笔墨与风格的关系,提高自身审美、鉴赏、表达能力。例如临摹一幅山水画,要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局部后整体。要将临摹、观察和写生有机结合起来,力求最大限度地做到精准、细微、深入,临完的作品要与范画进行比较,总结问题、寻找差距,最后形成自己的创新基础。
四、国画临摹教学中应注意把握的若干问题
(一)正确选择临本
在临摹的初期阶段,要首选笔法清楚的作品作为临摹范本。例如在山水画的起步阶段沈周、四王之一的王原祁等就非常适合,写意花鸟画中吴昌硕、任伯年、齐白石等,以他们的经典作品起手,既避免了走弯路,也不会打击初学者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等到具备基本的笔墨造型后,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大家的经典作品作为临摹范本。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要解决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古语说得好“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选择合适的临摹范本对学生学习国画十分重要。
(二)掌握技能技巧的各种语汇
国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要想学好国画就要从最基础的语言部分学起,国画有着十分丰富的语汇,画种的不同语汇也各不同。例如山水画中的勾、皴、点、染、擦,写意花鸟画中的墨法,色法等。在进行笔墨技能技巧语言的学习时,要从山水画和写意花鸟画开始,其技能技巧可为学习人物画的技法奠定必要基础。通过这样完备的笔墨技能技巧的临摹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创作中对不同画种语言的转换和补充。
(三)树立学生的创新观念
创新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是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国画教学中,要使学生懂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造化之前,除了临习古人之外,还要向大自然和生活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著名画家马蒂斯说过,“一幅新画应是一种唯独一次的事迹,一种新的诞生”,这说明了美术作品的价值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
(四)临摹的目的要明确
我们的临摹学习一切都是为创作服务的,所以在临摹的过程中一定要很清楚地明白这一点,否则临摹过程中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临摹范本中要科学地进行分类,风格特点类似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技能技巧比较全面的,都是作为临本的绝佳选择。要注意对临摹范本做深入的理解和感悟,领会传统的精髓及其规律,通过自身的审美观念把共性的有机重组起来,就形成了你自己的审美烙印。
经过上面的阐述,我们能很明确地看出,临摹是学习中国画不可缺少的过程之一,对于学习中国画起着重要的作用。临摹教学是一个复杂教学体系,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想取得满意的效果,必须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临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陆俨少.山水画诌议[M].上海:上海人们美术出版社,2006.
[2]冈布里奇.艺术与幻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