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慢性病患者生活中不可太过 [复制链接]

1#
2024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xcxbdf/

慢性疾病是当今困扰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原因,它的特点是:病程长、不可逆、并发症多、致残、致死率高、经济负担重。目前常见的慢性疾病有: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支炎、肺气肿、慢性胃病、颈椎病、骨质疏松症、焦虑抑郁症等。这些疾病都不能根治,需要长期调养和治疗,现在已不属于老年人的专利,许多中青年朋友也涉足其中。

那么慢性病是怎么发生的?怎么样从生活细节中预防慢性病呢?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下面就从中西医的视角剖析解惑。

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关于健康的概念最为合理:健康(心+身)分=父母遗传15分+生活环境17分+医疗条件8分+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60分(心理健康30分+良好的生活细节30分)。可见生活方式是决定健康的主要因素,所以世卫组织把慢性病的形成归结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们可以把人体比作一部汽车,从汽车的设计、材料的选择、制造到验收合格,这相当于遗传基因,我们无法改变,至少现在还不能。你的汽车是在崎岖高低不平的山路上开、还是在平坦宽阔的马路上行驶,是在高寒多风的山区,或是湿热多雨的地域工作,还是在气候宜人的旅游胜地进行,决定了你的车能开多少公里,这相当于你的生活环境。定期去4S点保养,检修,还是到路边修车铺修理一下,或者发生故障才被迫修理,这就相当于医疗条件。那么你的车到底能开多长时间,主要决定于你的开车习惯,包括发动、起步、换挡、加速、刹车等每一个操作环节,有没有经常超速、超载、低档位加速、空挡轰油等不良的嗜好,发动机超时间运转等加速机器老化的行为,你对爱车越加呵护,越能行驶到它的设计寿命,这相当于我们的生活习惯。

早在四千年前,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用一句话揭示了生病的缘由:“生病起于过用,”一句高度精辟的起病缘由的概括,成为人们养生的大法,历经千年不衰,始终是国人防病治病的根本法则。

“太过”也可称为“过用”,意思是:超越、超过、过度,即过度的使用超越了人体的常态,因而起病。

古人云“四时阴阳,各有经常,血气循行,各有条理,如动作过伤,则气血妄逆而生病”,又曰:“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其意是说,一年四季中阴阳之气不断运动变化,而发生慢性疾病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我们平时吃得太饱、过于劳累以及精神刺激太大造成的,这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凡事不能太过,矫枉过正或过犹不及都会扰乱正常的生理平衡,引起疾病,很多的成语也形象地描述了“太过”的危害,例如乐极生悲,悲痛欲绝,物极必反,积劳成疾,精疲力尽等。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过食、贪吃、过度劳倦首先伤及脾,脾受伤而先得病,脾便不能为胃运送水谷精微,胃也紧跟着就会生病。

饮食过饱、过腻、过甜、过荤、造成肥胖,脂肪堆积,多余的能量无处可去,变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相当于毒素潴留。

一个人过用体力,就会造成中气受损、脾胃功能减退、出现胸闷气短、浑身无力、不爱说话、胃纳减退、胃脘部胀满等症状。

急火攻心、心力憔悴,这些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都说明心情的“太过”,七情六欲的过激过久,则可导致五脏的气机失调,终究处于阴阳失调,病魔缠身之中。

所以“太过”、“过用”、“过度劳倦、”并不是单纯指体力劳倦,还包括脑力劳倦、饮食劳倦、精神劳倦等。

过劳会伤身也会伤心,伤及全身四肢百骸,经典著作《素问·宣明五气》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诠释:“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久视伤血:经常不知疲倦地用眼会耗血伤肝,因为肝藏血,肝开窍于目,而肝受血方能视,久视就会伤血。所以长时间看电脑,看手机伤眼睛的同时,也伤肝。研究表明,现在青少年近视眼增多与长时间看电子产品有很大的关系。

久卧伤气:身体由于长时间卧床会造成气血流通不畅,肺气不能宣发,影响心气的鼓动作用,不仅肢体筋骨、五官九窍之气会渐趋衰弱,而且还会累及内在各脏腑之气,最后会出现身体懒散、精神不振,气滞血凝,肌肉萎缩,脏器功能减退。所以长期卧床的重症患者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多器官萎缩、坠积性肺炎、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久坐伤肉:坐得太久了,影响气血的流动,酸性物质增多,能量代谢障碍,会导致肌肉无力、麻木。伏案工作太久,不正确的坐姿都会引起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等慢性损伤。

久立伤骨:我们在站立时主要靠腿与腰的支撑,而腰为肾之府,站立过久,导致腿与腰过度疲劳,伤及肾和骨。

久行伤筋:长时间走路、爬山、爬楼梯容易伤筋动骨,特别是膝关节、腰椎关节,造成关节的退行、老化,功能障碍。研究证实,负重关节,例如膝关节,腰椎关节,特别是在下楼、爬山等身体重量集中到单个关节的运动,很容易造成劳损,退行性改变。肥胖之人膝腰关节的疾病也多余普通人。

同样,一个人过度用脑,也会耗气伤脾。生活中,有些人喜欢在晚上加班工作或伏案看书,这样会使脾胃运化迟滞,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脘腹痞满、不爱吃东西或吃完后也不容易消化。流行病学观察发现,晚饭过饱、经常吃夜宵的朋友,更容易发生肥胖、“三高”、代谢综合征等。

此外,过度劳累,不管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来说,更有可能会加重其病情。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俗话说:性命攸关,性长则命长。如果一个人纵欲过度,就会造成肾精不足,肾气一旦衰弱,作为后天之本的脾胃自然就会因为失去了肾阳的温煦而变得虚弱。

饮食不能“过咸”,中医认为,咸能走血,助长火邪,消散肾水真阴。中医里的“咸”除了包括食盐外,还包括现在讲的“矿物质”。《黄帝内经》中说“咸入肾”,“肾者,通于冬气”。适当吃一些咸味食物,以补养肾脏,如海带、紫菜、海蜇等海产品。当然,也不能毫无节制地滥食咸味食物,否则会损伤心脏、肾脏,同时对脾也不利。

多食咸会伤害心脏。《素问·五脏生成》曰:“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意思是说,如果过多地食用咸味,就会伤害心脏,因而引起血脉凝涩不通畅,使本来红润的面色变为黧黑。过咸会引起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造成心脏负荷过重,发生心力衰竭;同时容量增加,循环血量加速,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交感神经系统,引起高血压。

夏天大量出汗对身体也不利,中医认为“汗血同源”的说法,《黄帝内经》中也指,“心在液为汗”,这说明汗是很重要的体液,为津液所化生。因此,一旦出汗过多,就很容易耗津伤血,并伤及阳气,导致人体气血两伤、心失所养,出现心慌、气短、失眠、神疲乏力、烦渴、尿少等症状。出汗多不仅容易导致气血两伤、心失所养,还会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脾胃虚寒。喜欢在炎热的夏天运动,而且动辄就是一身大汗,认为这样更健身,其实这是错误的。此时应及时擦去汗水,更换衣物,避免受风着凉。运动出汗以微汗为宜,尤其是在夏天。微微出汗可以调节人体的体温,调和营卫,有利于气血调畅。

过寒,中医认为风寒为百病之长,寒性收引,阻滞脉络,寒凝血脉,引起血脉不通,影响到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输布,造成腠理疏松,免疫力下降,病毒趁虚而入。人因四季而生,季节交替时,气候变化大,人体不能及时调整,容易生病,所以秋冬、春夏季节,咋寒咋暖,是慢性病发作的高峰期。尤其是心血管、气管炎患者冬季应保暖。

过度运动,也有危害,研究证实,超大运动量抑制免疫功能,造成关节、肌肉和韧带的损伤,酸性物质产生过多,进入亚健康状态,同时升高血糖,加剧血压升高,诱发心脏病,甚至猝死。

大量饮酒伤肝,伤胃,《素问·厥论》中指出:“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意思是说,饮酒太多,酒的热性就会损伤脾的阴气,阳气会乘虚而入,造成脾的功能失常。这种情况通常会出现三种结果:一是使消化功能减弱,二是导致脾不能很好地营养四肢,三是肝功能受损。

此外,饮酒使得心率增快,血压开始下降,以后反弹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还会引起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绞痛等心血管方面的异常。

过量吃大鱼大肉,有些人会说别人也这样吃,怎么没有问题,这与每个人的基因不同有关,中医归结于体质不同。人类最初是吃素的,在不断的进化过程中,有些人改变了饮食习惯,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有吃牛羊肉为主的,有吃鱼虾为主的,这样几代人下来,饮食基因发生了改变,有的人适合吃肉,有的人适合吃素,更多的人需要荤素搭配。例如有的人一喝牛奶就腹泻,说明体内缺乏消化牛奶的一种酶,或肠道受到激惹过敏所致;也有的人对贝壳类海鲜不耐受,出现皮肤红斑过敏。

过度用药,现在有些人,得病了动不动就吃药,好多人吃药跟吃饭一样。是药三分毒,超剂量服用,增加肝脏的负担,甚至造成肝损,肝郁气滞,肝脾相关,反过来又伤害脾胃,从中医五行来说,这是肝木克制了脾土,久而久之,“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造成人体代谢失调,发生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代谢综合征等。

多吃一些保健品、补药,对健康有用吗?和西药一样,保健品、补药实际上都属于药物,是药就要讲究适应症,特别是补药,要辨体质、看舌苔、搭脉,还要适度适量,用药的原则要符合中医的辨证观。临床上经常碰到一些人,体质属于阴虚内热型,为了增强身体抵抗力,自己寻找滋补药物,听人说人参大补,自己煎汁服用了,结果出现胃胀、头晕、面部潮红、血压升高、流鼻血等症状。到医院一检查,是因为过服人参所致,很长时间都没有胃口,很显然,这是没有对症下药。

不得不说,慢性病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常言道:柏木桶熬不过破瓦罐,修身养心过百年,小心驶得万年船。

我们知道了“生病起于太过”,过了就容易生病,特别是慢性病的发生,源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可是现代人却从不注意这些,拼命加班工作、拼命使用身体,焦虑抑郁,心态严重失衡,最后导致身体因

劳所伤,更有甚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过劳死。当有些人把过劳当成是一种习惯时,他们离生病就不远了。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要学会劳逸结合,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休息的时候休息。凡事不能“过”,只有我们掌握好分寸尺度,及时调整好自己在生活、工作、学习和心情方面的“过”,就能预防或延缓慢性病的发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